雨花石的收藏历史

发布者:南京雨花石鹅卵石厂家 发布时间:2005/4/5 访问数:8911

原始社会,雨花石走进人类生活圈。1955-1958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四次对市中心鼓楼区距今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从当初含在死者口中、陶罐里发现了 76 颗雨花石,其中还有被穿孔作为佩饰。由此可推测当时的人们不仅把雨花石当作观赏物、装饰品,而且还当作财富,以至进行收藏并陪葬。 

雨花石


春秋战国时期,雨花石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尚书·禹贡》记载:“扬州贡瑶琨”。《说文解字》,瑶:玉之美者。琨:石之美者。《辞海》,瑶琨:似玉的美石。扬州地区是古冲击平原,瑶琨最有可能指的是雨花玛瑙。 

宋代,自苏轼贬居黄州作《怪石供》、《后怪石供》,对所集之石从质、色、形、象以及陈列、鉴赏进行了极为细致生动的描述,自此赏石藏石之风日盛。至南宋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著成《云林石谱》,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石头的专著,记述了100多种观赏石。而且是最早记述雨花石的石谱,确立了雨花石在观赏石中的地位,他写道:“真州或六合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五色,纹如刷丝,甚温润莹澈。土人择纹彩斑斓点处就巧碾成佛像。” 

元代郝经(字伯常,元代大诗人),成就《江石子记》。公元1260年,为南宋景定元年,亦元代中统元年。前者虽仍据江南一隅,但大势已去,岌岌可危,不足道矣;而后者始盛,世祖登极,欲遍告天下,遣翰林侍讲学士郝经出使南宋,却被南宋宰相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仪征市)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之间,郝经“每见一花木果实,辄不能去”。拾到美丽石子,“如获物外之奇宝,濯之以清泉,薰之以沉烟,置之盘盂内,而弄于明月之下”。他不仅赏石,而且从赏石中悟出一番哲理,作《江石子记》。此记几近千言,是一篇详实记叙雨花石的专文。后人所概括的质、色、形、纹在此已初见端倪。 

明代,雨花石收藏的第一次热潮。明代,士大夫文人倡东坡遗风,以“官定旧陶,一盎清泉”,浸养雨花石作案头清供,藏石之风日盛,出现了许多知名的收藏家。林有麟,作《素园石谱》,收藏有我国现存的最古的雨花石图35帧。侨居金陵的新安别驾程克全,收藏奇石数百枚,号其藏室为“醉石斋”,有冯梦祯为其作《醉石斋记》,记叙颇详。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是历史上“石迷二米”之一,生平蓄奇石无数),六合县令,孙国敉《灵岩石说》对其在六合的赏石活动阐详尤详,又有姜二酉《灵岩子石记》,以精炼之笔记叙雨花石之文采及米万钟“县令所好,风行景从”对雨花石之开拓功绩。 


随着雨花石收藏热的兴起,雨花石在明代就形成了商品集市。《醉石斋记》云:“六合山中所产绝奇,好事者竟出金钱购之。”陈贞慧《秋园杂佩》:“独恨闤阓市儿,寸许石子,索价每以两许...”。《灵岩子石记》:“余履齿每及雨花、桃叶间,必访其上乘者贮之奚囊...”。由此可见,当年雨花台、桃叶渡之间的秦淮河两岸的雨花石集市货易情况。陈继儒《太平清话》:“贾客以白瓷盎贮五色石子售之,索价甚高,其石出六合山玛瑙涧中,裹粮负锸,从雨后觅之,山深无人烟,往返六十里,甚则几至冻饿得病死者,于是吴人从涧旁结草棚以市酒食,而负石者始众,此风唯万历甲午始见之。” 


入清之后,流传至今影响较大的中康熙年间钱塘储九鼎的《石谱》,被誉为“大清第一石谱”。谱中诸石皆注明尺幅,大者近五寸,小者不足半寸,主要为长江流域雨花石一类的五色石子,作者一一状其纹色、意象并以四言体为诸石作铭。 


清人爱石中,值得一提的是“半亩园”主人龚贤。字半千,号“半亩山人”,上元人,善书画,居明清山水画家“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也是位雨花石收藏者,其好石之深,爱石之切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相逢顽石亦当拜,顽石无心胜巧人,作客十年魂胆落,归来约与石为邻”。据《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半亩园主人藏石,有神工、佩玉、鱼头、僧帽、神龟五石,均系上品。闻其易箦时,皆以为殉,湮灭不传”。 


乾隆下江南,赋诗藏石留史话。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帝王也概莫能外。乾隆在位六十一年,曾六次南巡,南京乃必到之地。以雨花台为题的诗便有五首,如《雨花台口号》、《戏题雨花台》等;在莫愁湖畔的景观石上刻有他“顽石莫嗤形貌丑,娲皇曾用补天功”的诗句。一九九二年六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观赏石展》展品中,就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乾隆皇帝赏玩过的四枚雨花石。其中一枚,正面显出苍龙头像图案,实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