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萌动 都市白领对卡通玩偶情有独钟

发布者:南京雨花石鹅卵石厂家 发布时间:2006/12/27 访问数:1561

  Hello Kitty磁铁、麦当劳的公仔、史努比的漫画……不要以为都是小孩子的玩意儿,三十几岁的大男人也可以是忠实拥趸;梳着可爱的小辫儿,穿着泡泡袖公主裙,斜背的卡通包上挂着各色小宠物的女生,也未必都是中学里的青涩年纪…… 他们是被叫做Kidult的一群:Kidult=kid(儿童)+adult(成人)——有着成人的躯体,但骨子里却拒绝长大,是因为逃避责任,还是心地纯真?这个没大没小的时代,他们能不能做社会中坚?

  现象篇:扮嫩还是个性?

  孙稚巧虽然已经28岁了,但举手投足还是个孩子。她穿有蝴蝶结、泡泡袖的A字娃娃裙,脚踩绑带的平跟鞋,背着加菲猫的卡通包。当她以这种形象出现在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聚会上时,着实让大家吓了一跳。可她说:“我不喜欢听别人说‘扮嫩’,因为我从来就不喜欢套装和高跟鞋,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穿。”她还厌恶朝九晚五的8小时工作制,也不想成家立业。而对此种种,她并不觉得自己特别,因为她的朋友圈里并不缺乏这类“大小孩”——他们把每月工资换成珍稀版的玩具公仔,宁愿为一个著名设计师设计的“梦游娃娃”一掷千金,却没有兴趣攒钱买车买房。

  33岁的品牌经理的Mary已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可在她的梳妆台上摆满了飞天小女警与史努比公仔。碰到粉红色的东西就丧失理智,喜欢清汤挂面型发式,提着LV包包却用Hello Kitty的手机套,Chanel口红跟Hello Kitty吸油面纸混在一起……总之,一切不按常理出牌。许多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她是个中层主管的人都说她怪,可她满不在乎地回应道:“如果怕怪,我就不做kidult了”。

  据广州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博士观察,在西方社会,成年人保有天真心态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但并不是主流。而在东亚以及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20~40岁的一代青年中,这种成年人儿童化取代传统的崇老观念的潮流正愈演愈烈,痴迷于卡通和游戏,言行举止儿童化、逃避承担传统观念要求的各项责任是他们最突出的表现。

  心理篇:补偿童年缺憾

  35岁的刘凯浩是一家外贸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之余,他则是一家动漫论坛的版主,同时他本人也是圣斗士、高达模型的“发烧友”。他说自己这代人小时候家里一般经济状况都不太好,很多童年向往,比如公仔、玩具、模型都买不起。成年后,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就忍不住回过头补偿童年缺憾。另一方面,他很抗拒经济社会对人的异化。“平时做人很累,不仅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也紧张。现代社会仿佛要把人塑造成一颗螺丝钉,很容易让人失去自我。所以我希望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过简单的生活,成为我想要的样子,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方式”。

  研究心理学的陈佳认为,假如时光倒流,放在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中,kidult肯定会被视为一种心理病,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peterpansyndrome,即以童话中的主人公彼得·潘所命名的心理病症:不愿意长大,抗拒投入成人及其代表的生活世界。以前,成年人的生活世界都是不容怀疑的,年轻人愈早摆脱幼稚,就愈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不愿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依照社会规定的“时间表”成长的人,全都会被视为欠缺成熟,严重的甚至被视为病态。但今天,世界变了。一方面,职业生涯早已不再稳定。一个人必须从一开始便要接受常变、多轨发展的现实。另一方面,既有的家庭发展周期及人生历程也同样变得缺乏稳定性和吸引力。“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变幻才是永恒。”陈佳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kidult作为一种超越传统价值的新人生观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社会篇:青春期一再延宕

  香港一位时尚人士曾经指出,成人孩童化其实含有正反两面的意义,从积极面来说,就是成年人永远保持好奇心、童心不泯、反对权威。现在的很多行业也正需要其工作者保持这种状态,如开模型店、玩具店、做动漫或游戏创意人等等。反面意义却含有嘲讽的意味,即是成年人越来越长不大、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扛不起责任、总想将受保护的青春期无限延长。彭澎博士认为,Kidult风潮的出现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

  首先,社会发展至今,Kidult在中国有了其存在的条件。被称为Kidult的这群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和前辈相比,他们的经历要顺利简单得多,缺失了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的经历,他们在社会责任感上自然比上一代淡薄得多。而改革开放后,城市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一部分年轻人不仅自己经济丰裕,还能享受父辈辛苦打下的物质基础,自然也就有了推迟青春期的资本及条件。他们在家里受到过多的关注和呵护,一旦进入社会,发现面对的困难和挫折远远超出个人想象时,自然也就产生了逃避的心理。

  其次,目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包括商业上的竞争都鼓励年轻化,从来没有过一个年代让年轻人可以像如今一样拥有如此大的财富和资源,包括时尚、创新、非理性消费……各种代表向上的符号都围绕在他们周围,这样,许多还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的所谓成年人,都迫不及待地“扮嫩”,这样的趋势成为潮流后,Kidult自然就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

  再次,Kidult的蔓延趋势和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也有关系。“美国肥皂剧《老友记》就可以被视作一群拒绝长大的成人的代表宣言。”彭博士说,这些生活在现代公寓里的帅哥美女们似乎永远都在青春期,成长和发展与他们无关。他们不急于成功,不急于上班,也不急于自我批评。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共享着同质化的电视广告和电视剧里比真实美好得多的虚幻人生,于是,在娱乐世界里,智力开始单一化,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同时都在萎缩。于是童年的消逝就伴随着青春期的无休止蔓延一同成为文化的产物,并且反过来再影响所谓的文化走向。

  商业篇:搅动一池春水

  在广州一德路玩具文化批发市场卖卡通饰品的吴小姐说,她的店主要是做批发生意,而来的散客当中大部分都是白领人士。由于小件物品买十件以上就能半价,因此他们常常是几个人约着一齐来“团购”。“每次来一个人都能卖掉上百元的东西。”吴小姐说,据她观察,这些白领无论是在购买玩具还是饰品上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有自己喜欢的固定品牌,像蜡笔小新、天空娃娃这些成熟品牌的东西总会特别受欢迎;其次,他们特别喜欢有卡通形象的办公或生活用品,比如像举杠铃一般举起一根牙签的牙签筒小人和被切成12块的“比萨挂钟”都是店里的热销货。

  现年34岁,已经是一家杂志总编的李国目前收集的玩具有两三百个。这些玩具里最贵的一个耗费了他2600元人民币。事实上,因为Kidult多数是集中在大城市中的白领,他们有着极强的物欲,也有可支配的金钱做后盾,因此他们往往透过消费来实践其童心的萌动。他们会花费很大比例的金钱在卡通音像、迪斯尼乐园、玩具、饰品和游戏当中。在美国,他们决定着每年6000亿美元的消费,也影响着企业商品的未来规划。而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玩具市场成人的需求一年也高达5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在歌里,S.H.E这么唱。她们讨厌正式的职业装,讨厌复杂的人际关系,讨厌费脑筋的一切,更谈不上算计与周旋。

  Kidult们心中坚信:每个人玩游戏的心理一直没变,每个人身体内都藏着一个小孩子,只要有办法打动他,他就会出来玩耍……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