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边赏玩
雨花石,一边读《红楼梦》,渐渐发觉《通灵宝石》与雨花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于是写出了一篇近似考证的短文,以此求教于红学界的前辈---
"通灵宝玉"与雨花石
1984年,在南京大行宫小学工地上,发现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早年生活过的地方--西园遗址,并初步发掘到黄石、湖石、瓷片、瓦铛等物件,这在红学界,引起放多人的兴趣。而我却更希望文物工作者,在这里能寻觅到一块象征性的"通灵宝玉"。此语,也许要被人嗤之为痴人说梦。
一部《红楼梦》,如此众多的人物,生活中都有影子,通灵宝玉何尝没有。《红楼梦》卷二,说宝玉"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这里说得还较简单。再看卷八中对通灵宝玉的描绘:"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我感到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竟与雨花石有着维妙的联系,以我的浅识,作如下"求征"----
一是物证。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载:"江宁府江水中有碎石,谓之螺子,凡有五色……纹理莹茧,石面望之透明,温润可喜。"又据明代孙国敉的《灵岩石说》记叙,雨花石"玉质天章,色下啻五,或一石专以一色擅美,或一石备美众色"。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说得更奇,咸通九年(公元868)同昌公主出嫁,妆奁中有奇珍"九玉钗","上刻九鸾皆九色,工巧妙丽,殆非人工所制,有金陵得者,以献公主,酬之甚厚。"这显然是一块呈现有九种色彩的雨花石,而且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巧石",真可谓是通了灵气之宝物,所以,用彩石的质、色、形、纹四要素来对照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就会发现"通灵宝玉"的影子,不是珊瑚、猫眼,不是砗磲、琥珀,极有可能属于南京特产的"颗粒玛瑙"--雨花石。
二是时、境之证。雨花石这玩意,究竟有没有进入曹雪芹的生活圈子,有没有成为他的眼中情景、心中事物。这从曹的身世经历中可以寻找到答案。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了解,欣赏雨花石,并非从现代才兴起,宋代苏东坡"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拱》,以遗佛印,后遂为士大夫所采玩。"(《云林石谱》)明代冯梦祯也说,雨花石"一被苏公拈出来,随流扬波至于今日,遂为书室净几不可缺少之物。"(《醉石斋记》)金陵雨花石,质佳量丰,举世罕见,设在这里的江宁织造府,赫赫名门,是不可能没有珍藏的雨花石佳品作为厅堂的摆设的。另外,有记载可以佐证,南京从明代起就出现过雨花石的集市贸易。明代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一书中写出道:"甲午八月游秣陵,贾客以白瓷盎贮五色石子售之,索价甚高。"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在一次购石时还发过牢骚:"独恨阛阓市儿,寸许石子,索价每以两许……"(《秋园杂佩》)从明代中后叶至清代的康雍乾盛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当然会盛行不衰。依此可以推测,在江宁织造府的亭园,在金陵的街衢市井,雨花石给在金陵"经历过曹家的盛世"的曹雪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文证。除已提到的《杜阳杂编》、《怪石供》、《云林石谱》、《灵岩石说》外,还有元代郝经的《江石子传》,明末姜二酉的《灵岩石子记》,对雨花石均有详尽的记载,有些还是专著。沿至清初,《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赞咏雨花石有"珍重养清泉,有时天可补"之句。这与《红楼梦》中"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诗句,可谓反正之合。综上述,作为才高八斗、博古通今的曹雪芹来说,对这些先贤的论著,是不可能不涉猎到的。当然,也会从中受到影响启迪。
雨花石是通灵宝玉的影子,是通灵宝玉的"生活原型"。如果,我的这个"臆测的论点"可以成立的活,在西园遗址倘能发掘到一块江宁织造府当年摆设过的雨花石,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