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南京人就“玩”雨花石

发布者:南京雨花石鹅卵石厂家 发布时间:2006/8/14 访问数:2419

  新华报业网讯  今年9月,南京南郊将建成面积约3公顷的雨花石文化区,届时此地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观赏石文化区之一。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而被誉为“天赐国宝”的南京雨花石在世界观赏石中具有不可磨灭的特殊地位。鲜为人知的是,早在5000年前,南京人就已开始赏玩雨花石。
  
  南京出土世界最早观赏石
  
  自古以来,石头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中,早期的人类活动大多与石头有关。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石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我国不仅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以生产、生活用具为象征的广义上的石文化,不仅有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时代艺术造型的石文化,还有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以尊崇完朴、观赏自然原石为内容的“观赏石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的发掘发现,雄辩地说明:雨花石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赏石。
  
  据南京博物馆编著的《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一书记述,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了76粒“花石子”,发掘报告中是这样写的:“‘花石子’,76粒。都是自然砾石。但这些石子不产于遗址所在的鼓楼岗一代,而是产于南京南郊雨花台区一带。质地多为玉髓,出土物中不乏色彩斑斓、花纹绚丽者,显系当时人们有意识地在他地采集而来,其用途或可供玩赏,有的出现在死者口中,也许具有某种原始宗教意义……”这76粒“花石子”,属于北阴阳营文化出土遗物的第二期,距今约5800年至5500年之间,这说明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南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赏玩雨花石了。
  
  笔者曾在南京博物院两次见到这些“花石子”的实物。雨花石有“粗石”和“细石”之分,这些“花石子”均为玛瑙质与玉髓质的“细石”,粒径约在3-4厘米之间,与现在出产的及人们赏玩的雨花石无异。北阴阳营人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雨花石也和现在一样,并非俯拾即得,而必须经过艰辛挖掘,沙里掏“石”,石中选珍,方可得到这为数不多的色彩斑斓的“花石子”,可见,当时寻觅美丽的雨花石已是先民们一种强烈的观赏爱好和美的追求。
  
  雨花石文化绵延5000年
  
  雨花石与中外其它观赏石的迥异之处,不仅有新石器时代76粒的遗存,还有5000年绵延不断的雨花石文化史。南北朝萧梁王朝时,“云光说法,天雨赐花”,雨花石与佛教文化结合,雨花台成了雨花石的发祥地。有资料佐证,盛唐至五代雨花石已进入宫廷。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出嫁就曾以出产于金陵的“九玉钗”雨花石作陪嫁。两宋时期,以雨花石为题材的诗文大量涌现,大文豪苏东坡写下了历史名篇《怪石供》,对雨花石一类的长江卵石作了生动的描述。雨花石并被收入影响颇大的石谱《云林石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咏雨花石有:“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可补天西北”的名句。至元代郝经以石明志,在仪征写下了《江石子记》对雨花石有更多精辟的论述。明代出现了描绘精致的雨花石图,林有麟以35枚雨花石珍品,绘图收入他编写的《素园石谱》,这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雨花石图。清代孔尚任吟咏《六合石子》(雨花石),对雨花石的源流剖析精深,对雨花石的质、色、纹、形的描写生动入微。堪称一首雨花石的史诗。清末又出现“雨花三杰”——王猩囚、张轮远、许问石三位藏家,广藏雨花名石,著书立说。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京雨花台下建成了南京雨花石博物馆。1984年以后,又先后成立了南京雨花石协会,南京雨花石研究所等群众性组织。目前,南京从事雨花石收藏的资深藏家已成为鉴藏界影响较大的赏石群体,热心爱好者更是数以万计。
  
  通灵宝玉原型就是雨花石
  
  雨花石纷繁丰富的纹理,比之其它观赏石具有独特的优势,宋代欧阳修有句“万象皆从石中出”。而石之有象,大多出于纹理。雨花石的纹理是一个无界定茫然不可知的常常令人迷惑不解的领域。所以雨花石亦称“幻石”。雨花石的石种来源于南京以西长江上游的千万座大山,经流水搬运而来。沿江之美石凡硬度在莫氏6度以上者,在雨花石中均可出现,说雨花石“万石汇景”,蕴藏有千万种石子互不雷同的纹理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而对于雨花石的色彩与质地,古人有许多精辟的描绘。明代孙国敉说雨花石的质色:“玉质天章,色不啻五”,姜二酉赞雨花石“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回瀚海之波……如镜含影,自成文采”。若以雨花石的质地与翡翠石相比,翡翠石只三四色,雨花石在五色以上,最多达九色。若与寿山、青田相比,寿山、青田石虽然色彩也很炫目,但硬度偏低。笔者曾经在《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一文中认为: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的原型就是雨花石。请看,曹在《红楼梦》中对“通灵宝玉”的描绘:“……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可以断言,除了雨花石是没有任何观赏石能体现“通灵宝玉”的身影的。曹雪芹幼年生活在南京,他笔下的“通灵宝玉”以雨花石为原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通灵”二字不又是精确地指明了雨花石不同凡响的奇妙内蕴吗?
  
  明代陈贞慧在《秋园杂佩》一书中赞誉雨花石“小有奇趣”。雨花石形体虽小,但一颗一颗都是天然卵形。它们大多是圆圆扁扁的石形,直径一般二三寸之间,就是在这小小的载体上,犹如摄影技术的聚焦,将一幅一幅由质、色、纹、形四要素天然幻成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古今人物,雨花石中可以找到踪影;诗词歌赋雨花石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意境;日月星辰,四时变幻,雨花石中可以寻觅到自然天趣;梅兰竹菊,绿树芳草,雨花石上似乎能嗅觉到她的馨香。雨花石上可以神奇地出现一幅幅天然的图画,这也是其它观赏石难以匹敌的。大理石上可以出现图画,但需经人工切割成片方能展现画面,并非全出自天然,且色彩不及雨花石鲜艳。黄河卵石也可以出现画面,但色彩较灰暗,质粗杂,极少有透明或半透明的。作家艾煊有句名言,雨花石是“天然的艺术,艺术的天然。”
  
  历史的岁月长河,演绎成一部5000余年的雨花石文化史,而我们的祖先——北阴阳营人开创了人类观赏石文化的先河,他们萌发的对自然原石的审美意识及76粒“花石子”的实物遗存,像远古洪荒的一盏明灯,使南京雨花石具有不可磨灭的世界意义。